恢复高考后首位文科女状元:语文99分作文登人民日报现怎样

admin 发布于 2024-03-29 阅读(15)

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节。高考对于很多寒门子弟来说,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。本文讲述一名插队女知青,在生产队工作时候不放弃努力学习,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故事。

  那是在1977年10月,国家发布恢复高考的消息,令当时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和工人农民,都感动流下了热泪,他们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,于是纷纷踊跃报名,报名人数高达570万。

恢复高考后首位文科女状元:语文99分作文登人民日报现怎样

  于是,在两个月后,高考如期举行。该考试一共分为文史与理工两个科目,报外语专业加试一门外语。在恢复高考第一年,升学率仅为1%,专科升学率不足10%。因此,570万人中最后只录取27.3万,与今天近似于100%的升学率是没办法相比。

  当时,在高考中北京出了两个状元。男的叫郭方,女的叫刘学红。本文故事的主人公刘学红,在当年是比较出名的,因为在她分数还未公布时候,作文《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》更是登上了《人民日报》。

  要知道,当年能刊登文章上报纸的人,其身份不是作家就是记者。所以这篇文章一出,全国人民瞬间刘学红这个参加高考的学生,很多读者都被她文章中流露的精神打动。那时代的刘学红,也成为类似于今天的网红,在全国一炮出名。

  为什么当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刘学红在《人民日报》刊登文章非常动人,那这一篇文章也是她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,以及真情的流露,代表知青下乡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。

  1975年,刘学红高中毕业,与当时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,一年后就分配在密云县高岭乡插队。在知青队伍里,日复一日在田里耕种、剪枝、施肥,挣工分。即使是在夏天,都要顶着毒辣的太阳,在田间地头间忙碌,非常辛苦。

  在生产队中,刘学红任劳任怨,劳动态度认真,不嫌弃脏活和累活。对于国家政策,她也是非常理解。如她在作文中写道:“身为青年,自己不担当,那要让谁去担当呢?”

  这样,刘学红慢慢习惯了在生产队中辛苦的农活儿。但是,时间久了,她在劳动中迷失了自我,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价值。

  这也是因为刘学红在农村劳动中,感到人们对价值的认知和城市是截然不同的。她曾经问过生产队一个工友,自己价值体现在哪里?工友却回复她,人的价值在于力气大小。

  顿时,刘学红感到很困惑,自己价值不应该只在于奉献力气,应该有更高的理想。于是,她顿时有一种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的感慨。高中时候的她,成绩优异。所以她渴望读书,想上大学,出人头地,享受更好人生。

  但是她知道,那时候要上大学,只能组织推荐保送。于是,她热衷于参加生产队中没有工分的文艺演出,想引起领导重视。

  可是,生产队的知青朋友却告诉她,别痴心妄想了,好好多争取一些工分。如果你不想在田里多工作多争工分,领导评优先进也不会选上你。你的弟弟也会如你一样下田地耕种,无法回城里读书,你也不能推荐上大学。

  实际上,生产队朋友的话,虽然听起来有些刺人,却是非常现实。因为在那时代,只有多干活多赚工分,才能获得生产队领导赏识,获得保送大学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  可是,即使刘学红在田里埋头苦干,但现实的残酷却给她一次沉重的打击。原因是1976年,生产队会计的女儿没通过什么考试,却被推荐进入了著名的北京大学读书。刘学红只能持着羡慕的眼光,看着会计女儿拿着生产队中唯一可以上大学的机会,离开这一片黄土地。

  在命运不公面前,很多人可能会垂头丧气或者自怨自艾,但刘学红却没有放弃希望。她渴望追求知识,即使白天在田间挥汗如雨地劳作,晚上也在月光下自学。

  还好,功夫不负有心人,刘学红的坚持,也等来改变命运这一天。在1977年8月,国家恢复停断长达十一年之久的高考,人人都有报名高考的机会,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。

  这个消息对于当时在田间工作的知青们来说,简直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。他们非常喜悦,在田地里奔走相告,因为都是看到离开这一片土地的希望。对于刘学红来说,是一次改变命运机会,决定豁出去都要抓住这个上学的机会。

  于是,生产队的知青们纷纷交了五毛钱的报名费,然后准备复习高考。当时知青们的高考复习,比现在高中生学习还要艰辛。因为现在高中生只在教室明净的窗户下安心学习,学习环境非常优越。可是当时的知青们,白天在大队努力工作,晚上拖着疲倦的身体紧张复习高考,可谓是体力劳动加上脑力劳动,非常辛苦。

  刘学红,也知道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,于是把之前学过、忘记知识点从头再学习一次,巩固学到的知识点。

  在距离考试前半个月,知青们集体请假半个月,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复习功课上。当时刘学红知道高考对她的重要性,就算考试范围广,也要勤勤恳恳复习。为此,她特意去找十年前的高考试卷,即使人家不愿意借珍贵的试卷,但刘学红就是天天不辞辛苦跑上门借卷子做题目。

  在半个月之后,也就是1977年12月,刘学红终于上高考考场了。在第一场语文考试上,刘学红发现高考考题没有想象中这么难。

  多年以来,即使在知青下乡插队的岁月中,她坚持看《人民日报》、《青年日报》等书刊,积累了生动详实的素材,在作文写作上,自然具有精湛的文采,一看到题目就能奋笔疾书。

  作文写作上,刘学红决定写自己最熟悉、感触最深的东西,这样文字才能打动人。于是,她回忆自己知青插队一年岁月的点点滴滴,把自己的心情与故事都写进了《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》这一篇作文,写得可谓是情深意切、文理通达、感情充沛、极其动人。

  那一年,刘学红没有想到自己的未来。对于高考,她只是想努力一次。当时她也知道,数百万青年人一同参加,能被录取的人一定是少数。

  可是,一个月后,当高考成绩出炉之后,此时的刘学红还在田埂上忙碌着。可是她看到当天的《人民日报》,才惊讶发觉,上面竟然刊登了自己的作文。

  原来,她的作文展现的过人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在阅卷现场上,老师们一致都给予了高度评价,也令读者为知青下乡插队追求上进,渴望改变命运的精神打动。最终,刘学红的语文拿到了99分的高分,距离满分仅仅差一分。

  最令人兴奋的事,刘学红其他成绩也是非常优异。这也与她在知青下乡岁月中坚持苦读书,没落下功课是有关的。这样,她夺得了北京市文科状元,并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。

  进入心仪已久大学的刘学红,抓紧时间刻苦学习。在大学四年里,她阅读大量书籍,个人能力获得飞猛提升。

  于是,在1981年,从北大毕业的刘学红凭借自己出色的文笔写作能力,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,从事新闻报道工作。随后,她进入了《中青在线》担任编辑,后担任《中青在线》的总经理。

  对于国家恢复高考,刘学红是心怀感激的。多年之后,她又一次接受了媒体采访,表达当年插队知青通过高考改变卑微命运的喜悦感,以及勤奋努力的励志故事。她也说过,高考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如果没有高考,她可能如其他知青一样,等待回城机会,然后一辈子做普通工人或者售货员。正是高考,改变了她卑微的命运。

  由于刘学红乃是国家恢复高考之后,北京第一个文科状元,她的高考证被收进了博物馆,见证当年下乡插队知青参加高考改变命运的历史。

  现在刘学红,已从中国青年报退休。她在知青插队时候,不忘记努力学习,不忘记追求梦想的故事,非常励志,也是非常打动人心,值得无数寒门子弟学习。她的人生故事告诉了所有人知识改变命运!从她的故事,我们也可以领会到人即使处在低谷之中,但只要努力与坚持,都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!

  现在,2023年高考即将来临。虽然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。但是通过读大学,享受高等教育,接触更广阔的世界,会把人引导到更好的前途,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  而且,高考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。在高考考场上,不受社会背景与经济条件的约束,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,分数面前人人平等,乃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最好机会。

  所以,无数高考学子,还是把握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,为高考努力加油,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努力奋斗。通过高考,能进入大学进入更广阔的世界,更好的人生在等着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