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伴2023年高考作文出炉你会怎么写?

admin 发布于 2024-03-30 阅读(21)

  今天是2023年高考首日。没有悬念,作文题目一经公布,便快速成为今年高考的第一个热搜。

  湘伴君在高考点现场采访时,不少老师们认为,上述材料列举了“好的故事”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,最后一句话“故事是有力量的”是材料的主旨。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,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。

湘伴2023年高考作文出炉你会怎么写?

  考题极具开放性,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,在何种情境下发挥,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。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,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、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,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,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,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;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,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,带给社会的能量,或带给时代的影响。

  高考作文被年年热议,其意义和魅力已不在试题本身。新时代新青年,如何用自己的笔,去注视时代、观照现实、关注社会、着眼未来?

  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更加直面现实关切,引导学生关注火热的时代和国家的最新发展。

 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以“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”为主题,紧扣全球抗疫重大事件,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,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。北京卷作文“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”,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为切入口,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、社会、国家、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。

  2021年恰逢中国建党百年,是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。当年全国甲卷作文“可为与有为”,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;北京作文“论生逢其时”引导考生响应时代召唤、肩负时代使命;天津作文“纪念日”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口,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、初心的可贵,激扬奋斗精神。

  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题材料展示了北京作为“双奥之城”于2008年、2022年在比赛成绩、群众体育、科技亮点、交通支持、国家经济方面的异同,希望考生分析出14年间“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”,并以此为基础,说说自己对过去、当下及未来的思考。

  以古观今、传统文化的主题近年来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频繁出现,作文试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,旨在让考生体味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,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。

 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材料中有齐桓公、管仲、鲍叔君臣合作、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,2021年全国甲卷的材料来自《红楼梦》,这些都旨在让考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汲取精神力量,坚定文化自信,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。

  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为载体,以书法描红写“人”隐含人生做人、行事立人等方面的内涵,引导考生古为今用、推陈出新,继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。

 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材料是以围棋的三个术语“本手、妙手、俗手”展开,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,激发青年奋进潜力,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。

  2020年全国III卷作文主题是“如何为自己画好像”,请考生“尝试回答‘我是怎样的人’‘我想过怎样的生活’‘我能做些什么’‘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’等重要的问题”,实际上就是永恒的哲学问题——人生三问:“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到哪里去?”的另一个表达,引导考生审视自我,眺望前路。

  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立足“体育之效”,“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,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。吾生而弱乎,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,未可知也”,启发考生思考体育“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”的重要价值。

  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题材料展示了北京作为“双奥之城”于2008年、2022年在比赛成绩、群众体育、科技亮点、交通支持、国家经济方面的异同,希望考生分析出14年间“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”,并以此为基础,说说自己对过去、当下及未来的思考。

  从每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来看,归根结底考核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,希望学生成长为“擅观察、擅思辨、擅表达、擅应用”的人才。高考作文印刻时代记忆、承载个人体验,既是每一位考生对题目中时代价值的掂量,也是一场直面社会人生的自我启迪,更隐约折射着未来中国对他们的期待。

  “本手、妙手、俗手”是围棋的三个术语。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;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;俗手是指貌似合理,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。对于初学者而言,应该从本手开始,本手的功夫扎实了,棋力才会提高。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,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。本手是基础,妙手是创造。一般来说,对本手理解深刻,才可能出现妙手;否则,难免下出俗手,水平也不易提升。

  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  1917年4月,在《新青年》发表《体育之研究》一文,其中论及“体育之效”时指出: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。目不明可以明,耳不聪可以聪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,即使是至强者,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;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,增益其所不能,久之也会变而为强。因此,“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,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。吾生而弱乎,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,未可知也”。

  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  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”,劳动是财富的源泉,也是幸福的源泉。“夙兴夜寐,洒扫庭内”,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,绵延至今。可是现实生活中,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,不愿意劳动。有的说:“我们学习这么忙,劳动太占时间了!”有的说:“科技进步这么快,劳动的事,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!”也有的说:“劳动这么苦,这么累,干吗非得自己干?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!”此外,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。

  请结合材料内容,面向本校(统称“复兴中学”)同学写一篇演讲稿,倡议大家“热爱劳动,从我做起”,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,并提出希望与建议。要求:自拟标题,自选角度,确定立意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  一带一路、大熊猫、广场舞、中华美食、长城、共享单车、京剧、空气污染、美丽乡村、食品安全、高铁、移动支付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,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。

  有一棵大树,枝繁叶茂,浓荫匝地,是飞禽、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。飞禽、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。大树也想去旅行,于是请飞禽、走兽们帮忙。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,拒绝了。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。走兽说,你没有腿,也拒绝了。于是,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。它结出甜美的果实,果实里包含着种子。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,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。

  1.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,奋力飞腾,寒冷、饥寒、风雨都无法阻止它,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,飞上高山之巅,它已经精疲力竭,伤痕累累,一个声音问,值得吗?天地苍茫、彩云缭绕,它内心充实而满足,喃喃的答道:我愿意!

  2.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,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,父子俩没有说话,静静相对,儿子望着父亲,祥和的面容,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。父亲,您辛苦了,能这样陪陪您,我真的很愿意。

 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,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,任选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。

 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: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“大家好,我来了!”而现在她说的是“谢谢大家,你们来了!”

 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,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。请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。

  “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”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。诗句的意思是说,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,春草发芽,远远望去,一片淡淡的绿色,可是走进后,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,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。诗句的意境是美的,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。它使我们领悟到:置身太近,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;要把握某一事物,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;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…其实,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,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,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。

 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,联系现实生活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。

 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,以“谈意气”为题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。

 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,先要学会走,然后才是跑,任谁都跑过——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,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。

  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,或许有深切的感受,或许有独到的认识。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,以“跑的体验”为话题,自选角度,自拟标题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。

  话题作文:根据“中国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”的材料以“家庭教育”为话题写作文

  目前,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.67亿,在每个孩子背后,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。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,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。中国的家庭教育,也有了长足的进步,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,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,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,也存在不少问题。

 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你对家庭教育,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,请以“家庭教育”为话题,自选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
  宋国有个富人,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。他儿子说:“不修好,一定会有人来偷窃。”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。晚上,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。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,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。

  以上是《韩非子》中的一个寓言。直到今天,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,但是,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,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?是什么样的关系呢?请就“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”这个线年

  有一位登山者,在途中遇上暴风雪。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,非冻死不可。他走啊走啊,腿已经迈不开了。就在这时,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,扒开雪一看,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。登山者犯难了:是继续向前,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?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,他毅然作出决定,脱下手套,给那人做按摩。经过一番按摩,陌生人可以活动了,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。最后,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