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力写作 张刘奇•孔艳君 老朋友

admin 发布于 2024-03-30 阅读(16)

  2023年,大夏书系继续实施“接力写作计划”。它将聚焦阅读,每月框定一个主题(图书类型)作为写作范围,盛邀全国的教师朋友自主认领,共同参与,以心以笔,共建“教师阅读学”。

  围绕“教育报刊”这个主题(范围),或长期阅读一份(多份)教育报刊的心得,或精研某一类教育报刊的收获,或记述通过阅读教育报刊获得教育教学灵感的经历,或分享向教育报刊投稿、与教育报刊编辑交往的故事,等等。

接力写作 张刘奇•孔艳君 老朋友

  自2020年9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至今,我与高中版《语文报》结缘已近三年。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的老朋友,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帮手。

  高中版《语文报》以高中语文课目为线轴,融合了美文、时评、作文范文、知识方法指导、习题等模块,内容丰富,体系科学。

  抓住了阅读和写作,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。作为一所普通县城高中,学校能够提供的图书数量有限,而且图书更新频次较低,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。因此,从《语文报》中吸收阅读、写作教学的有益因子,提升学生的阅读、写作能力,就成了我努力的方向。

  一定意义上,阅读是输入,写作是输出,二者不可分割,相辅相成。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,我要求学生阅读《语文报》,并且必须摘抄金句、事例等典型素材,而且对学生的“照抄本”进行周期性检查。此外,阅读报纸或背诵所摘抄的典型素材也是早读课的任务之一。

  我所在的级部每周都有一次语文周测,而作文板块正是检验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重要阵地。批改学生的作文时,我发现学生有意识地把积累的相关素材写进作文。最初,他们对素材的处理比较僵化,随着长期的积累和指导,不少学生逐渐能够贴切地组合运用素材,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。

  在使用《语文报》的过程中,我和学生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,还追求自我的激励。《语文报》作为面向全国发行的语文报刊,每期都会刊登征稿启事,我认为这是引导学生展示自我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,所以常常鼓励学生参与征稿。写作、投稿的过程中,学生难免会遇到无从下笔、屡投不中等诸多难题,但这也锻炼了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。

  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,我常常研读《语文报》的各个板块内容,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,助力语文教学。例如,该报对高考各类题型的知识考点进行详解,那么梳理、分析考点就成为我平时备课的重要着眼点,以此把握语文教学的针对性。此外,还有一些文章对教材上的课文作创新性的解读,那么我就认真学习这些创新性解读,并引入课堂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添课堂的教学活力。总之,《语文报》就像无边的海洋,它欢迎每一位弄潮儿在它的胸怀间畅游。

  近三年来,每一份《语文报》我都珍藏着。每次初读,如同啜饮一杯清茗,回味悠长;每次重读,仿佛与老朋友相逢,亲切,舒畅。

  时光荏苒,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接近二十个年头。这些年,教过一些书,读过一些书,看过一些报。闲暇之余,徜徉在如烟的过往中,一些往事历历在目。

  作为“80后”,我的童年时代,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,但与现在的孩子比,依旧贫乏。记得六年级的时候,爸爸给我定了一份《常州教育报》。儿时的课外读物不多,《常州教育报》上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能倒背如流。那浸满墨香的报纸,每一个字都写满了美好。终于,有一次克制不住自己,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作文《我》按照报纸上的地址邮寄了过去。

  记得有一日,我们正在操场上体育课,金黄的阳光一缕一缕从枝叶间透过,班主任老师兴冲冲地拿着一份稿件录用通知和一张稿费单跑向我们。大家正不明所以的时候,老师当众宣布了一个好消息,并将那两张薄薄的纸片郑重其事地递给了我——我的习作发表了。那时的我,骄傲,虚荣,也小心翼翼。我还记得,同学们投来的目光比阳光还要炽热。

  稿费具体的数额早已记不清了,但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,真的是一笔巨款了——一学期的学费不过几十块钱而已。更重要的是,我第一次投稿就命中,这成功率也太高了!

  后来,陆续收到两封来信,信中都表达了对“大作”的欣赏之情,说在我的文章中“看到了自己”,也表达了对我“有投稿的勇气”的佩服。

  跟笔友之间的书信往来持续到高中毕业。后来,家家户户装了电话,我们又通过电话联系。再后来,有了手机,发短信,现在则加上了微信,成了老朋友了。当年认认真真地写一封信,满满当当两大页纸,讲学校里或是家中发生的一些趣事。现在,我们时常将儿时的信件拿出来分享,笑着说那时的自己是多么地幼稚,又是那样地极度真诚。

  现在,交流的成本越来越低,微信好友里有很多是“扫一扫”来的朋友,而当年,那些,才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。那是从少女时期就开始的呀,比现在朋友圈的“点赞”美好多了。

  是的,就是《常州教育报》,我已经多年未见她的“身影”。我不知道这份报纸是否还在发行。或许她已经改了名字,或许她已经被整编入另外一个媒体中。

  时代的发展、科技的进步,大大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。电子媒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纸质媒体,可是,少年时期的那些故事,因她而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。

  一个人的成长真是一件神奇而美好的事情,其中有自然而然的生长,有他经历过的事,遇见过的人,读过的书,结交的朋友,还有走过的路。在大夏书系里“结识”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我们从未见面,却从不觉得陌生。我们共读共写共成长,共同守护一方教育的净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