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逃离”菜场小学后我感受到了好学校与坏学校的诸多差异

admin 发布于 2024-03-31 阅读(19)

  花友们,你会纠结于这个问题么?今天,推荐两篇有趣的真实故事,两个故事,角度不一样,结论也不一样。

  第一个故事,来自一个北京家庭。妈妈,是北大理工科本硕;爸爸,是北大理工科本硕博连读保送。他们认为,学区房没有那么重要。

“逃离”菜场小学后我感受到了好学校与坏学校的诸多差异

  第二个故事,来自一个上海家庭,作者说:逃离”菜场小学后,我感受到了好学校与坏学校的诸多差异 ...

  我们住在大北京伟大的西城区。对,就是那个马上要变成中央行政区的西城区。从我家,到西单直线公里,到直线公里……

  当我们和大北京内外不懂行的人谈起来这个住址,他们往往会露出羡慕的眼神,仿佛哪里和哪里就是我们的后花园一般。但是,如果和懂行的人,具体再聊几句,他们就会露出同情的眼神。

  因为我们在大椿天(大栅栏、椿树街、天桥)学区,传说是西城垫底,没有之一。

  各大微信群里,曾流传对西城学区的文字分析(还挺长的),我耐心地滑动着手机屏幕,想看看到底是咋评价我们所在的学区的。

  前面对每个学区的分析都洋洋洒洒很多字,到了大椿天,就一句话(椿还是错别字,差评!),如下:

  “(11)大春天:恕我冒犯,不想得罪这里的妈妈们,但西城最差,太多非京调剂了。”

  淡定如我,心中冒出一个念头“大椿天再差,能差过我和我家队友小时候的学校吗?”。所谓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自身”,学校当然很重要,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身啊。

  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,还不流行学前班,而我又是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度过的童年时光。为了证明它的小,此刻我拿出了手机百度了一下。百度百科显示,我那地方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,2011年总人口14000人。当然,二年级以后,全家搬去了另外一个“十八线小城市”定居。百度百科显示该地方2004年总人口6万人。

  上小学前,我每天和周围的大小朋友出去爬枣树、掏鸟窝、玩弹弓,连幼儿园都只上了一阵子……一天天下来,我晒得连我亲妈都认不出。

  到了可以上小学的年纪,因为不知天高地厚,开学第一天,我就向老师提出要求“我想当班长”。老师欣慰地看了我一眼,拒绝了我这个合理的要求,但是赏赐给我一个学习委员。哇塞,大小也是个官呢!而且还是学习委员,我的学习热情瞬间被激发了。

  开学没多久,语文老师布置任务,要求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。我回到家,在那昏黄的灯光下,一晚上捣鼓出来十余篇日记,标题我到现在都记得“我的铅笔盒”、“我家的小花猫”、“我家的仙人掌”……

  后来,我又参加了学校范围内的讲故事比赛,我的故事题目是“狐狸和葡萄”。故事最后,我慷概激昂、声泪俱下的说了两三遍“妈妈,你在哪里啊?妈妈,我想你了。”……这和如今选秀节目博同情的招数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凭借此,我莫名其妙得了一等奖。

  很感谢那个老师,也感谢我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,由此就形成了很好的正反馈机制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,我一直都名列前茅。

  正反馈很重要,可以带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自驱力。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赢,可以从孩子的擅长的领域着手培养“自驱力”。

  上学以后,我还是挺喜欢看书的。毕竟也没有各式各样的好玩的玩具,也没有任何补习班;课余生活中,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

  学校很普通,课业负担也不重。那会儿小伙伴们还喜欢比赛谁做作业更快。所以我经常都是在课间时就把作业全做完了。回家后,除了和小伙伴疯玩之外,就是在看书了。

  我们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,爸妈都没上过大学,但是家里书还是有一点的。他们会给我有意无意的买一些故事书、作文书等等,家里原本也有一些很可能是二手的四大名著,还不吝给我订阅了一些杂志,包括《故事会》。

  无论是充满了各种离奇爱恨情仇故事的《故事会》,还是让我暗戳戳学习写作套路的《优秀作文大全》,还是激发无穷想象力的《科幻杂志》,抑或是我自己买的《呼啸山庄》、《茶花女》等,以及金庸小说大全,我都能从中吸收一些有益的元素。

  那个年代还没有“大语文”的说法,也并不要求必读四大名著。但是我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主动积极的把除了《西游记》之外的其他三大名著全看完了;《三国演义》和《红楼梦》都看了很多遍,翻的书都烂了。

  当然,今天的小朋友更加厉害。写到此处的时候,正好看到某群放了一张图(七岁孩子母亲的盆友圈),也发给大家分享下。

  高中的时候,我的英语老师对我特别的关照,不但要求我背诵所有英语课文(令人发指的是,上午布置一篇文章后,下午就需要去他办公室接受考核;数字类的“1921年7月1日”这种都要求全部背对),还借给我很多本的简版英语名著,限期让我看完。

  当我把他的书全部看完后,英语水平真的有进步哦。今天我才发现,这不就是弱化版的原版英语阅读嘛。

  那时,我虽然看的书比较多比较杂,但是有些囫囵吞枣。比如,遇到不确定读音的字,我不会去查字典,反正也不影响阅读嘛。但是,高考的时候就吃了大亏了。

  语文考试第一部分有一些基本字词的考察,包括多音字考题,我就答错了三个题目,扣了整整九分。好在阅读题目做的不赖,作文满分,勉强扳回一城。

  阅读挺重要的。尤其是现在重视大语文,语文的重视程度被提升到历史从未有的高度;还流行原版英语阅读…

  让孩子爱上阅读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。与此同时,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,也都需要重视基础;比如最基本的字词、语法和拼写等等。

  每年寒暑假到来之前,母上大人都会找高年级家长借来下学期的课本。但是她也没有逼过我,只不过我很自觉,都会花个半天一天或者两三天的,一口气把课本全看过一遍,似乎大致就都会了。

  尤其是语文、英语,看的相对更超前一点。比如,我初三毕业时就把高中英语课文全部看过了(但是远不能和如今的小朋友相比)。但这样也有个弊端,我从小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。老师在上面讲,我在下面很容易就走神了……

  比如为了能更好的阅读,可以让孩子提前认识汉字/拼音,但是最好不要要求会写;毕竟现在写字的笔顺也变了,家长也不一定搞的定。

  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十分普通,小学前面提过,就两三个班。高中人也少,平均一个班级二十出头个小朋友,一个年级6个班。

  尽管如此,在我之前,有几届也有个别考上清北的厉害的孩子,其中一个还拿到了文科的全省第二名。在我之后,似乎就再也没有考上TOP2的了。

  我虽不能空前,但是成功的绝后了。当然,更多是因为好老师和好学生都去了“更大点的城市”求学了,人口在进一步减少。

  在他们的鼓舞下,我内心也升起了希望的小火苗。母上大人买了一本《哈佛女孩刘亦婷》和《我在北大等你》。前一本书对于十八线小城市的我,似乎有点遥远;但是后一本书,我反复翻看了几遍,里面的师兄师姐男帅女靓,都在向我微笑;于是我做梦都梦到北大和清华在向我招手。

  然而,我觉得如果就把目标定在考清北或者藤校也不合适。因为,其实不乏上了岸就有所松懈的人。家长应该以身作则、树立榜样,帮助孩子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。人生路漫漫,坚持到终点的才是胜利。

  高中时期,我各科都比较均衡,没有短板,也没有特别擅长的。我指的“特别擅长”是指理科竞赛拿到全国范围的一等奖。我只有写作文拿过几次稿费、数学英语省级奖项,比上不足呀。

  做不到“特别擅长”,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自己。就像阅读时不喜欢查字典,我做数学、物理题目的时候,也有很不好的习惯。理科里比较基础的题目对我来说都还比较简单,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做出来。但是,遇到难题的时候,我大概只能思考5-10分钟,然后就会着急翻答案。

  这还没结束,翻了答案之后,我觉得“恩,懂了”;然后就会在题目上用铅笔画个大圈,美其名曰下次可以再看一遍。

  诚然,一本辅导书,第一次看画了n个大圈,逐步把这些大圈消灭的过程,也是有成就感的。但是,真正的学霸,大概不会这样做。他们喜欢钻研难题、自己思考,也许为了一道题就能够死磕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。

  表面上看,这些人似乎“浪费了时间”,没有我“效率高”;但是他们思考的过程,就是把知识内化的过程。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学通了各个知识点、真正懂得了这些难题,他们大概再也不会遗忘。

  试问,有多少人还能清楚地记得高中的各个知识点,甚至记得大学的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呢?学而不思则罔,爱学习,还需要爱思考。

  要培养孩子锲而不舍攻克“难题”的信心和习惯。这里的“难题”并不一定指的是奥数或者其他竞赛题目,而是相对自身水平来说的“更难点的题目”。打败自己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。

  我的队友,虽然语文有阅读障碍,英语也奇烂无比,但是他就是喜欢死磕难题的那种人。所以才能从一个省会城市的极差城中村小学(一个年级只有9个孩子),一步步靠着竞赛,敲开了TOP2的大门。

  他小学时,偶然得到一本奥数书,就如痴如醉的全部自学完成了。按他自己的话说,小学奥数学好了,对思维训练有极大的帮助;小学奥数一定程度上其实比高中数学还要难。本人参加过几次奥数,都不太理想,对此没有发言权。

  刚升入初中,他就获得了华罗庚数学省一等奖;初中毕业时,考入了当时全省最好的高中(没有之一),然后数理化都获得了各种大小不一的奖项,顺利提前拿到了录取通知书。

  以上看起来像是流水账一般的叙述和灌的几大碗鸡汤,说明了“烂学区”、“普通学校”并不必然意味着没有出路。

  当然,我也不是说学校完全不重要。家长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。但是,良好的自驱力、阅读习惯、适度预习、定目标和死磕难题的精神,都更多的是靠自己,不是吗?

  以北京为例,虽然小学和初中都大搞平均主义,但是想要考取好高中,不还是凭借成绩说话吗?

  果妈的这篇文章在小花生社区里激起了不小的水花,也引发了另外一位花友 @李会玲的思考,她原先没有考虑学区,让孩子上了一个普通学校,后来转到好学校,她意识到了学校之间的差距,感触颇多……

  本来只是想回复一下《烂学区就没有出路吗?》这篇文章的,没想到写了这么多,干脆就当一篇日志发了吧,给大家一点不同的意见和参考。

  首先,我不是很赞成《烂学区就没有出路吗?》这篇文章的观点,我根据我自身的经历来说说我的原因。

  我家娃一年级时,买不起学区房,只能就读对口学校,就读于所在学区内最烂的一个菜场小学(坊间将众多没有“门槛”,符合条件就可进入的学校恶搞为“菜场小学”)。

  在幼儿园大班时纠结了很久要不要择校,后来觉得小学阶段只要抓紧点,学校的作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遂放弃。

  然而一年级读完后,我果断地选择了转学,现在我依然后悔一年级时没有择校,也很庆幸我当时转学的果断。就举两个例子。

  一年级时,语文老师布置作业是通过班级QQ群发送,每天有一项固定的作业就是预习**课,抄写课后生字,每学完一课后,预习的课文就往后推一课。

  学期末时,语文老师依然这样布置作业,预习**课,结果QQ群里家长回复说:老师,语文书上没有**课呀。原来语文书已经学完了,这个**课已经没有了,而老师依然往后推一课,至于布置作业时老师有没有动脑筋,甚至翻翻书,只有天知道。

  而二年级转学后,现在的语文老师,每天的作业中有一项也是固定的内容,就是复习**课,听写划线的词语。但是这个复习**课,老师是根据上课的进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来安排的,每天要求复习和听写的课文都不一样,不会机械地往后推,有些课文生字词比较难的,老师会根据情况多次安排布置。

  一年级的时候,语文作业是孩子最困难的。因为他没有上过幼小衔接,而且就读的公立幼儿园,是在完全没有写过字的情况下入学的。

  语文作业中有大量的抄写、听写等内容,所以他非常排斥做语文作业,每次语文作业都写得乱七八糟,反正我作为家长都看不下去。

  每次我在家我都会要求他重新写或者陪着他慢慢写,但是有时候我加班或者没有时间陪作业的时候,交上去的作业,语文老师从来都是批甲,弄得娃总是质问我:你看,老师都给我批甲了,你怎么说我作业写的不好?搞得亲子关系乌烟瘴气。

  二年级,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,语文老师就单独留下我,问了孩子之前的情况,然后很委婉地跟我建议要加强孩子的书写,还根据我反映的情况提出了一些点子和建议。

  之后,她会特别关注孩子作业的书写,如果有进步会在作业本上批:这次的字写得不错!如果写得不好,也会很不客气的批乙,要求重写。

  因为是老师要求的重写,孩子接受起来比我要求他重写容易得多,我只需要鼓励和陪伴,相比之前要轻松很多。

  这只是两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。其中还有很多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的差异,比如老师敷衍的教学态度,班级家长群里天天发各种逛街购物、打折信息甚至家长发自己自拍求赞的诡异画风,懒散的班风乃至校风等等,这些都是一些很细微的感受,但是谁能保证在六年的熏陶下,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所感所悟?

  我不否认也有菜小出来的很优秀的孩子,但那是多少孩子中才能出一个呢,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就是那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凤毛麟角?

  我也不否认家长所说的“我曾经也是一路从菜小读出来的”,但那至少也是二十年前的菜小。二十年前和现在,整个教育的环境都变了,二十年前即使分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,之间的差距也没有如今这么明显。

  就我读书的那个年代,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会像如今这么狂热得陪作业、培优、择校等等,而且由于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,信息资源也不如今天这么发达,很多老师根本不会考虑跳槽,教育资源相对公平。

  我只是以我亲身的经历来给大家一个参考,也真心建议,如果有可能,还是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学校。

  这个好一点,并非一定是名校,而是整个学校的风气、氛围是不是积极向上的,老师们是不是认真负责的,所就读的孩子们是不是大部分都是乐于学习的,所接触的家长们是不是都是愿意为孩子的学习付出的。

  我一直都相信,我们的孩子是一棵小树苗,在成长的过程中,童年乃至少年时期是最关键的,只有最先开始能深深扎根于土壤,长出笔直坚挺的树干,那么长大成人后才能经受得起狂风骤雨的洗礼,即使以后有个别长歪的枝干,修剪起来也会容易很多。

  但是一旦开始就是一棵歪脖子的树,那么以后无论如何去调整都不会挺拔。也许会有个别能通过精心的修剪成为艺术品,但是这个精心的修剪,又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精力?

  要不要拼学区房,其实家庭面临的情况不一样,选择也会不一样。所谓心安处便是家,学区房也是这样的吧 ...

  放弃三环“老破小”学区房, 竟换来我8年高质量生活, 娃还进了海淀重点初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