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放专栏|遇见一棵开花的树

admin 发布于 2024-04-20 阅读(11)

  作者简介:刘放,江苏省作协会员,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,出版有小说集、长篇散文、旅游文化读物多种,获国家级、省级文学和新闻奖若干。

  春天时,有外地友人来苏州游玩,行前向我咨询打卡地有哪几处。我说多啦,除约定俗成的著名景点,个人应该还能有自己的发现。来看江南之美,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。

刘放专栏|遇见一棵开花的树

  说到寻找春天的故事,白居易算得上高手,有诗句为凭: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”透过这一景看去,背后明显有一个暖心的导演。我以为这两行诗,是写江南春天最为传神的大手笔。白先生写欢呼雀跃的鸟们在树上追逐嬉闹,紧扣上了一个“暖”字,温暖的春树如仁慈的手掌,托着这些灵巧弱小的鸟儿,让人一眼看去,心就呼啦一下也跟着温暖起来。

  燕子们在空气中滑翔出柔和的线条,忙着啄起温软的湿泥。啄泥干啥?去农家的房梁上筑巢。农家梁上的呢喃,又会给梁下带来欢愉和希望。农家孩子会望梁上筑巢的燕子拍手唱儿歌:“小燕子,穿花衣,年年春天来这里。我问燕子为啥来,燕子说,这里的春天最美丽。”这又是多么温暖而祥和的乡村景色。孩童欢笑,燕子忙碌,炊烟袅袅,东家采明前茶,西家掐红香椿,汇聚成天地和谐的立体乐章。温暖,便是这一切的基调。

  由温暖,我不觉想起民谚“九九歌”:一九二九,怀中插手;三九四九,冻死老狗;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;九九八十一,穷人莫着急。儿时的日子里,熬过了寒冷的冬天,温暖送得希望来,贫穷的人家也不会再是空锅冷灶。那迎风绽笑的紫槐花,那小向日葵一般金灿灿的苦菜花,都在呼唤孩子去采摘,小肚子就不会再饿得咕咕叫了,暖风一洗愁苦脸色。

  只是有一点,得到春资助的人们必须自己动起来,勤奋起来,绝不可再躺平。再暖的风,也没法填饱懒汉的肚皮。

  春天的魅力除了温暖,还有遍地希望。希望来了,得撸起袖子加油干,让我们用比树枝更柔和有力的臂力腰力,去拥抱和赢取世界。

  相比孟浩然爱春惜春的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,我觉得陆放翁诗句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,更能代表江南。我本是客居吴地的楚人,孟浩然是我同乡,我也认可他这首咏春诗在后人的认同度中,排在了陆诗之上,这是客观。同为写春天的诗句,孟诗中承载的信息,看不出将如何在春天有所作为。我不知唐代襄阳人的生活方式,孟诗中不带这方面信息,但陆诗中有与今人相一致的东西——夜晚听到春雨细密的雨脚声,想到的是天一亮就该去摘花出售。春雨过后,自然是有叶落花凋,面对落红无数不是一味地叹息怜惜,而是想着那些春雨洗涤过而更娇艳的花,赶紧摘下换钱。心动不如行动,抓住机遇开拓市场,这是一种万善勤为首的思维。

  千百年过去了,千百年形成的江南文化心理其实并未变,这种心理带来的江南生活方式也未变。年年岁岁花相似,江南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相似。春天里的江南人,深深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,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,他们会只争朝夕,与希望融为一体。

  在我的遇见中,我以为江南是一方最勤奋最努力的水土。走近江南人的生活,定会为他们多谦和少狂放的生活方式深思,这里人爱软糯柔绵的“水磨调”昆曲,喝酒也是低度温和而柔绵的黄酒。

  到过苏州的人,定会对曲径通幽的园林和烟波浩渺的太湖赞不绝口,但我认为最有层次的苏州风景和故事,在一条条幽静的小巷。唐人杜荀鹤说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”,藤蔓一样牵到家家门前的小巷,自然更在河道之上。每当走在粉墙黛瓦的小巷,我会想象着这一条条小巷曾经走出的一代代风流人物,从书画大家到巨贾名媛,从进士状元到两院院士,我就觉得,这些小巷如同山岭中清流潺潺的小溪。沿溪行,两岸修篁芳草,卧石林立,忽一转,一棵花红叶绿的树豁然相迎,心境也跟着峰回路转而柳暗花明。不过,这棵开花的树,并非大自然的杰作,而是苏州小巷中最普通的一景——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,正在窗口高声朗读。

  试想,如果这扇窗口泼下的是一盆麻将声,溅起我心头的不悦,能让我感觉像遇见一棵树,且产生此树正花事繁盛的联想吗?

  这静中蕴动的画面,总是让我深深地感动。我会想,这孩子的祖上大约也有过音色接近的诵读童声,它们彼此呼应。这童声就这么穿越历史的四季,迤逦而来。我认定,这样的家庭,祖祖辈辈均有不俗的风景和故事在迎候着他们,他们本就成了风景中的风景,故事中的故事。

  我没有问来苏州游玩的友人,在苏州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和故事,是否也遇到过开花的树,这要看各人的运气及其他。

  故事之树在春天开花,必定会在秋天结果。树心,则悄无声息地留下唱片一样的年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