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医生给您讲故事——学龄前儿童如何保健

admin 发布于 2024-04-22 阅读(7)

  陈维忠:男,1963年4月出生,江苏高邮人,1987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学系,本科学历,主任医师。从事临床、儿童保健工作30年,积累了丰富的儿童保健工作经验,对儿童的体质测试和训练、心理健康、睡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,承担江苏省、扬州市儿童保健科研项目,发表论文30余篇,多次获得扬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、高邮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、承担江苏省妇幼保健科研项目,荣获“高邮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、“高邮市优秀知识分子”等称号。现任高邮市妇幼保健院院长、支部书记。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常务理事,扬州男科学分副主任委员。爱好文学,闲来随笔,先后在新疆日报、扬子晚报、扬州晚报、扬州日报、高邮日报和汪迷部落发表散文、小说、通讯报道80多篇,著《医生给你讲故事》书一部。

  陈好阅:女,1994年6月出生于高邮,2017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,2018年就读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公共卫生专业,研究生,硕士学位。2019年就职扬州市血寄防办公室。爱好写作,已发表散文、科普文章数篇。

让医生给您讲故事——学龄前儿童如何保健

  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八个月,家中无人照料,我只得硬起心肠送她去幼儿园。就在我与女儿不得不分手之际,女儿带着哭腔对我说:“爸爸一分钟来带我哟”。女儿的话让我心疼,也让我萌发编写儿童保健小故事的灵感。从此,我开始了儿童保健小故事的创作。

  因工作关系,我时常进入幼儿园,与幼儿老师进行交流,与孩子家长打交道,这给我收集儿童保健故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。《奇怪的跛行》是发生在一所民营幼儿园里的事,其中有一位老师就是一名跛行残疾人;《打的、没打》取材于一次培训班上,是授课老师讲的一件案例;《谁是我的亲妈妈》是我在一所幼儿园门口的巧遇,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。点点滴滴,日积月累,集腋成裘,我头脑中的儿童小故事越聚越多。它们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,而犹如一个个小生命渐渐孕育成熟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催我执笔,让它们地诞生面世,奉献给家长、幼师和社会。

  让我欣喜的是我女儿受我的影响,她也奉献了她幼儿成长的故事。在我的鼓励下,她将她的故事也变成了这本小册子中的文字。

  随着故事的采集、文章的撰写,我越来越认识到我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我希望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,揭示儿童生长发育规律,剖析幼儿心理状态,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。结合故事,我努力去普及儿童保健知识,点析症结所在,阐明解决方法,提供参考案例,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儿童健康成长。

  在文章付梓之际,我心中仍有些许遗憾。100篇小故事所述及的只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点滴片段,还不能更广泛地涉及儿童多个方面、各个时期的保健问题,即使涉及到的也不能说够、说透,只能挂一漏万。在此,我只能真诚地道声抱歉了。

  在写作过程中,得到了众多幼儿园、幼儿老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,他们无私地给我提供素材,让我一起分享他们的育儿心得体会,共同经历培养孩子的酸甜苦辣。因此,这本小册子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,在此深表感谢。

  由于本人水平水平有限,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,敬请有识之士、广大读者批评、指正。

  一位擅长医理者,能将医理付诸实践,治病救人,委实不易;如果将医理付诸实践之个中原委娓娓道来,并具有理论性、科学性、艺术性,那就更不易了;倘若将医理付诸实践后之要领、感悟、体会不断进行总结且付之笔端,甚至笔下生花,那就尤属不易了。

  维忠先生长期从事儿童医疗保健工作和行政领导工作。几十年来,潜心研究相关理论,认真实践,不断发现,不断总结,善于总结,善于提升,写成了这本《儿童保健小故事》。就书名而言,似只是写的“小儿科”“小故事”;就内容而言,其意义、其实质、其社会效应可真不“小”,“小”中能见“大”;这个“大”,决不是人为地放“大”,而是蕴含在“小”中的,只要稍加留意,便可领略到“小”中见“大”的玉蕴。

  维忠先生的著作读后,我以为有如下几个特点,即具有广泛性、通俗性、趣味性、指导性。

  广泛性。全书讲述了上百个小故事,林林总总,多姿多彩,生动活泼,涵盖了幼儿情感培养、生理发育、心理发育、家庭生活、幼儿园生活、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以及幼儿与幼儿、幼儿与老师、幼儿与其家庭成员及亲友、幼儿与小动物、幼儿与生长之环境间的较为复杂多变的关系,大凡涉及到幼儿健康成长的诸因素,几乎都讲到了。作者注重从幼儿园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三方面着眼,从幼儿教育学、幼儿心理学、幼儿保健学以及社会学等理论的高度上立意,因此内容既有广度,又能体现出一定的高度和深度。

  通俗性。全书中的故事浅显易懂,适合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文化层次人员的需要。只要你初识书文,就能从书里的故事中识其理,明其道,懂其事,践其行,从而知道如何使幼儿健康成长的正确理念、途径、方式和方法。幼儿常有一个问题“我从哪里来”,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起源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:你是大树生的,高大的梧桐树是你的妈妈;有的家长说: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。这样的回答会使幼儿迷茫、自卑。幼儿老师讲“种子发芽”的故事使幼儿豁然开朗,感到自己是爸爸妈妈的宝贝,而不是垃圾,更加增强了与爸妈的亲情。《降温不能用冷水》《穿衣过多也会着凉》《玩耍也是学习》《你添过饭吗》等篇,老师在通俗而易被忽略的故事中说明一个个易懂的道理,通俗而不庸俗、低俗。

  趣味性。全书不少故事富有趣味性。人生应当活得有趣,生活才觉得有滋有味。童真的稚趣也是别有风味的。趣味是指使人愉快、感到有意思、有吸引力的特性,让人从中悟出道理,以至有情趣、情调、情韵。《谁之错》中纪老师3岁的儿子弛弛常到幼儿园来玩,炊事人员将盛汤的桶送到班上,弛弛不小心翻进桶中,那菜汤烫人,弛弛被烫伤了。谁之错?纪老师与幼儿园领导相互指责,纪老师还要求赔偿。其实按规定,非幼儿园的孩子不能进入幼儿园,进入班级的菜汤应以不烫人为宜。如此看来,双方都错了。《小小图钉游园记》《他们叫我西班牙》《小鸡鸡套上儿童玩具》《离不开的小毛毯》《我是拿的、不是偷的》《有德芙巧克力吗》等篇,讲规则,明道理,吸引人。

  指导性。书中故事的指导性是指对幼儿保健工作的指示、指点与开导、疏导、引导、诱导。优秀的品德如诚信、友爱、礼貌、文明、勤劳、合作等,应当从小培养起。《曾子杀猪立诚信》《祖母的暗示》《令人头疼的人来疯》等篇均是从小重视培养孩子好品德的故事。好习惯也应该从小养成,可以受益一辈子。什么是好习惯?使自己健康成长且不影响他人的习惯便是好习惯。如从小就养成独立自理、按时作息、就餐、运动、不怕挫折、讲究个人卫生、遵守公共秩序、交通规则、注重环保等好习惯。《顶嘴的小男孩》《自然惩罚法》《任性的小宇》《送垃圾“回家”》《小娟咋又不洗手了》《懒孩子是“培养”出来的》等都是从小培养好习惯的故事。好习惯的养成有反复性,需要不断地引导、诱导、强化而成自然。从小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。兴趣是成功的先导。甚至有人认为:教育就是培养兴趣。从幼儿时起,就应培养幼儿对学习、探究新事物等方面的兴趣,以提高其观察力、想像力、识辨力、自信力等。

  幼儿老师除了要具备相关专业理论外,还必须要热心、用心、细心、有责任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。在所有的道德伦理标准中,责任伦理是其前提。而以上这一切均基于爱心,爱心是幼儿保健工作之内核。有了责任心、爱心,就能积极主动在工作中发现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,取得良好的成效。

  《儿童保健小故事与点评》有了以上四个特点,当然就有了可读性了。这本书似可称为做好幼儿保健工作的小百科全书。是为序。

  (作者朱延庆,曾任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校长、高邮县副县长、高邮市政协副主席等职。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,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,扬州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