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唐代“高考满分作文”凭什么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?

admin 发布于 2024-03-26 阅读(21)

  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,是千古传诵的名句,来自钱起的《省试湘灵鼓瑟》。历代诗评赞其为神来之笔,可谓绝调,结句神韵悠然,缥缈不尽。《韵语阳秋》载曰:“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,往往因一篇之善,一句之工,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,遂至声闻四驰。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。钱起以是得名。”

  其实,这首诗是钱起在唐玄宗天宝十年(751)加入进士测验时所作,是一篇真正的“高考满分作文”。

这篇唐代“高考满分作文”凭什么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?

  自科举轨制创立以来,无数学子于科场挥毫,穷尽所学写下招考之作,但这些“作文”却少少在文学史上留名。钱起的《省试湘灵鼓瑟》为什么是“满分作文”?又凭什么成为千古传诵的典范?

  此诗题为《省试湘灵鼓瑟》,“湘灵鼓瑟”是考题,“省试”是测验类型,“省”指“尚书省”。唐代加入测验的学生有两类,一类为地方和处所各类学馆的学生,称为生徒,需通过划定的学业测验和选拔;另一类为非学馆身世的各地文士,称为乡贡,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。这两类学生最初都集中到尚书省,加入响应科目标测验。测验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掌管,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(736)后改由礼部侍郎担任。因为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,遂都称为省试。

  测验在京城举行,在唐、宋、金、元时称省试,在明、清时称会试。每三年一次,一般放置在二三月进行,因而又称“春试”或“春闱”。省试是一场很主要的测验,每逢省试时,京城为之倾动,试前要举行盛大庄重的典礼。礼部贡院测验当日,设香案于阶前,主司与举人对拜,一系列典礼完成后进行测验。省(会)试及格称贡士,第一名称“会元”。学子通过省(会)试后方可进入殿试,即最初的“考状元”。

  唐代科举,设科繁多,此中常设的科目录要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科,这些科又称常科。唐代科举测验的科目虽多,但方式却只要五种,即面试、帖经、墨义、策论、诗赋。学子在测验时写的诗,就叫招考诗或试帖诗。

  试帖诗发源于唐代,也称“赋得体”,由于科考命题,常常只是撷取前人诗中的一句,或择取一个典故、一个成语,故冠以“赋得”二字,并限韵脚,内容必需贴题。试帖诗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,而且要求对仗工整,用典恰切。标题问题范畴与用韵,最后较为宽松,唐玄宗开元时起头划定韵脚。宋仁宗时起头划定标题问题必于经史有据。

  以诗作为科考项目,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。在宋神宗期间,因为王安石变法,试帖诗一项被打消,元明两代迄未恢复。清初亦不试诗赋,自乾隆朝起头,恢复试帖诗这一测验项目,但在形式上有了更多限制,构成了陈腔滥调形式的试帖诗。

  为通过省试而作的试帖诗,就称为省试诗。唐代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局,要求体裁为五言排律,六韵,十二句,并限制诗题和用韵。因为省试诗限制了标题问题和内容,对声韵要求亦十分严酷,所以此类诗作鲜有传诵生齿的名篇。但钱起这首《省试湘灵鼓瑟》,就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。

  测验标题问题为“湘灵鼓瑟”,出自屈原《远游》:“使湘灵鼓瑟兮,令海若舞冯夷。”“湘灵鼓瑟”来自于一个哀婉的传说:相传舜帝出行巡视南方时死去,葬于苍梧山。他的妃子忧伤过度,投湘水自尽,化作湘水女神,常常在江边鼓瑟来表达本人的哀思。“湘灵”即指传说中的湘水女神,诗题本身就带有悲忧伤感的色彩。

  “湘灵鼓瑟”这个故事,在其时几乎人尽皆知,故考生们答题多缺乏新意,大都将主题设定为用舜妃对舜帝的忠爱对比臣子对君主的忠心,表达本人的入世之志和忠君之思。如其时有一位叫陈季的考生诗云:

  这首诗比力中规中矩,诗歌先描写湘灵鼓瑟的排场,古祠野亭,湘水清凉。再描写鼓瑟之声,苦楚哀怨。最初两句抒情,“遗音如可赏,试奏为君听”,表达本人的忠贞立场和知音之念,是其时比力常见的诗歌主题和范式。陈季也于昔时进士及第,但这首诗并未普遍传播。

  作为一首试帖诗,全诗紧扣标题问题,开宗明义。“善鼓云和瑟,常闻帝子灵”,诗人开篇即归纳综合题旨,点出曾传闻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。“云和”是古山名,《周礼春官大司乐》载有“云和之琴瑟”。“帝子”一句,暗用屈原《九歌湘夫人》“帝子降兮北渚”诗意,描写湘水女神翩然下降湖水之滨,她愁容满面,轻抚云和瑟,弹奏起如泣如诉的忧伤乐曲。

  “冯夷空自舞,楚客不胜听”一句,使用典故,“冯夷”是传说中的河伯名,“楚客”一说指屈原,一说指远游的旅人。水边动听的瑟声起首引来了水神冯夷,然而一个“空”字,表白他并不睬解湘灵的哀怨;而那些像屈原般被贬谪过湘水的“楚客”,却心有戚戚,懂得了湘灵的悲哀,却不胜承受如许的凄凉。

  “苦调凄金石,清音入杳冥。”“金”指钟类乐器,“石”指磬类乐器,瑟声悲苦的腔调使坚硬的金石类乐器也为之凄凉;“杳冥”指遥远的处所,瑟声清亮清脆,响遏行云,仿佛能够传到那极高极远的苍穹中去。“苍梧来怨慕,白芷动芳馨。”瑟声传到苍梧之野,打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,山上的白芷也吐出芬芳,与瑟声交响应和。这四句诗,作者出力衬着瑟声的传染力,仿佛洋溢在六合间,使六合为之悲苦,草木为之动情。“流水传潇浦,悲风过洞庭”,写凄苦的瑟声穿过流水,颠末潇湘,挟着悲风,吹过八百里洞庭,使境地愈加凄美壮阔。诗人使用丰硕的想象,将湘灵的哀怨之情表示得极尽描摹。

  最令全诗增彩的是结句,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,可谓神来之笔。诗歌在乐曲最出色的部门俄然作结,出人预料;同时又将读者从虚幻浪漫的想象世界中猛然拉回现实世界,更有恍若隔世之感。“曲终人不见”,呼应开首,全诗从湘水女神呈现起头,以湘水女神消逝作结,首尾呼应。“江上数峰青”,以景结情,余音不停,曲终人散之后,只见一川江水,几峰青山,含不尽之意于言外。

  全诗紧扣题旨,开宗明义,首尾呼应,又能奔驰想象,天上人世,虚幻现实,信手拈来。将无形的乐声具体化,营建了一个凄美迷离的音乐世界,舜妃对恋爱存亡不渝的忠贞,对舜帝的哀怨和思慕,都融化在这水天苍茫的音乐世界里。

  钱起晚年数次赴试落选,在唐玄宗天宝十年(751)进士及第,这首诗就是昔时考进士时的试帖诗。《省试湘灵鼓瑟》因而成为试帖诗范本,传诵一时,并奠基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。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,被誉为“大历十才子之冠”,可见其才调横溢。在诗名上,与刘长卿并称“钱刘”;与郎士元并称“钱郎”,被时人称为“前有沈宋,后有钱郎”。在宦途上,钱开初为秘书省校书郎、蓝田县尉,后任司勋员外郎、考功郎中、翰林学士等。曾任考功郎中,故世称“钱考功”,有《钱考功集》。

  钱起在诗坛的声名和成绩都与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亲近相关,这也成为钱起的代表诗句。苏轼有一首《江城子江景》词,下阙词云:“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。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”此词下阙即化用钱起诗句,亦能够看做是钱诗典范化的主要过程。

  在美学上,朱光潜先生有一篇《说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》,借评析钱起的这句诗,明白提出了关于诗歌的“静穆”抱负。他说:“艺术的最高境地都不在强烈热闹。就诗人之所认为人而论,他所感应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应的愈加强烈热闹。就诗人之所认为诗人而论,强烈热闹的欢喜或强烈热闹的愁苦颠末诗表示出来当前,都比如黄酒颠末长久年代的储藏,得到它的辣性,只是一味醇朴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,获得归依的表情。他比如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,超一切忧喜,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。”

  朱光潜先生亦认为,这两句诗还启迪了一种哲学的意蕴,“曲终人不见”所表示的是磨灭,“江上数峰青”所表示的是永久。乐声消逝,青山仍在,正像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这句诗不只仅有苦楚孤单的感情,更在磨灭之中包含着永久,包含着静穆的美学抱负。